虎皮鹦鹉鼻子癣传染吗?
鼻子里那块黑的东西是鸟的鼻膜,不是鼻子里的毛,鼻膜会不停的更新替换,所以不会脏。 鼻膜上长的那种白点叫鼻粘膜,对鸟来说是很有用的东西,因为鼻腔里有很多细菌,有了鼻粘膜才可以保护鸟不被细菌感染而生病。
鼻部感染多由吸进的灰尘、羽毛等刺激所引起,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严重时鼻孔有粘液流出,并经常头向后仰,用嘴吸气张嘴呼吸,并发出“咕” “咕”的叫声。
如果处理不及时,炎症可向右侧或左侧移行扩散至耳部,产生中耳炎和内耳炎;也可向下发展侵入气管、支气管,引起支气管肺炎;还可沿周围神经分布到四肢的肌肉(尤其是咀嚼肌)发生炎症反应,使肌肉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和吞咽困难,如果身体其他部位也有感染病灶存在时,还可以发生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预防鼻部感染的关键是要保持鸟舍及周围的清洁卫生和良好的空气流通;鸟的身体和笼具应定期消毒,注意防止有害气体伤害鸟的眼睛及呼吸器官。一旦发生此病应及时治疗,否则疾病加重后很难治愈。 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副流感病等要尽早隔离治疗,以防蔓延。
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充足,特别是蛋白质的供给,以满足机体修复的需要;对病重者或营养缺乏所致体弱消瘦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其丧失的营养物质,以增强抗病能力。
鹦鹉鼻癣病又叫鸟鼻霉形体病、鸟鼻瘤,是鹦鹉类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非常容易得的一种疾病,在患病早期,其病症仅仅表现为单侧鼻瘤,鸟主人往往不会加以重视,而在后期病情加重表现为双侧鼻瘤并影响鸟类采食的时候,再进行救治,往往为时已晚。鹦鹉鼻癣病是由脑霉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疾病。脑霉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主要通过呼吸进入体内,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会引起鹦鹉呼吸系统的病变。
感染了鹦鹉鼻癣病的最初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然后鼻孔周围的皮肤发生肿胀,皮肤下面有混浊液体渗出,肿胀的部位有丘疹和水疱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丘疹逐步破溃,有豆腐渣样的腐烂物伴随恶臭出现,皮肤表面形成痂皮,直至最后形成菜花样增生的鼻瘤。
治疗鹦鹉鼻癣病,可选用制霉菌素5000~10000IU/kg体重肌注,连用3~5天,同时饲料内加入碳酸氢钠粉,补充受损失的电解质。用伊曲康唑5~10mg/kg体重,每日或隔日服1次,连用2周以上,常常能使本病治愈。有报道对严重病例,口服伊曲康唑20mg/kg体重,连用4周以上也能治愈。局部可用达克宁或癣克等抗真菌药膏涂抹。鼻瘤严重的可以考虑做外科手术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再次被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护理,把患病鹦鹉放到温暖、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饲喂易于消化的饲料和充足饮水。注意患病鹦鹉要单独喂养,以防传染其他鹦鹉。
总得来说,鹦鹉得鼻癣病的机率相当大,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防止鹦鹉感染。首先,从健康的鹦鹉来源处购买鹦鹉,不购买来历不明的鹦鹉。然后做好饲养空间的消毒,可以有效的预防鹦鹉感染鼻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