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狗狗把自己的粪便吃了?
“狗改不了吃屎”这句俗语,形容的就是狗狗的食粪行为(FO)。 所谓食粪行为,即犬类将其他动物或人类的排泄物吃掉的行为[1]。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把便便吃掉啦~ 但其实除了吃,狗狗还会舔舐、咀嚼甚至吐出便便;也会啃咬、咀嚼并吞食人类的尿布、尿垫等纸尿裤;以及会埋屎、玩屎等行为……所以有些行为,可就不能算是简单的进食了哦!
一、什么是食粪行为? 关于FOP(食粪行为的英文缩写)的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常用的定义是:狗狗从任何排泄物来源处,包括人类或者其同伴的排泄物,舔舐、咀嚼、吞食、排出或储存的行为和习惯,并且这种行为与某些生理需求满足有关联性[2-3]。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食粪行为的发生与两种因素有关——动机及诱因。
二、狗狗为什么会食粪? FOP在不同种类不同年龄阶段的狗狗中都有发生,且具有遗传性和持续性[4]。那么这种不卫生又奇怪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呢? 目前认为引起食粪行为的诱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社会化过程不足两方面。而食粪动机的类型则可分为生理型和情感型两类[5-6]。
(一)诱因 1.环境刺激 狗狗对气味特别敏感,在自然环境中会有收集粪便和排泄物的习惯以便寻找食物。而当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它们不能正常收集粪便时,狗狗可能转而通过食用粪便来获取食物。另外,处于陌生环境的狗狗也可能因为紧张、焦虑而产生FOP,以获得安全感[7]。
2.社会化过程 狗狗的社会化阶段是在幼犬时期完成的。如果饲养人忽视此阶段狗狗的社会学习,比如没有给幼犬充分接触其他犬只的机会,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对同类有畏惧感;又或者缺乏对幼犬进行如厕训练,使它在长大后仍然无法控制自己排便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狗狗出现FOP。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品种的犬种,天生就有食粪倾向或是更容易产生FOP。比如边境牧羊犬、圣伯纳犬、拉布拉多犬等,这些品种通常被作为工作犬使用,它们的祖先常常需要帮助主人搜寻猎物和寻找走失的小孩,因此产生了FOP的习性[8-9]。
(二)机理 1.生理学基础 研究表明,狗狗的味觉系统对于硫化氢和其他一些含硫化合物非常敏感。例如,在实验中发现,当向狗狗提供不含硫成分的食物后,狗狗就不会再重复食粪行为[10],这说明硫化物可能是导致狗狗食粪的主要物质。 而粪便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含硫有机化学物质,如吲哚(indole)、粪臭素(skatole)等物质,这些化合物均含有硫化氢基团,因而可能成为诱导狗狗食粪的物质之一[11]。
2.心理学基础 对某些个体而言,FOP是一种心理障碍。在20世纪末,一种被称作“食粪癖”的心理疾病开始受到关注。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地、强迫性地进食粪便,而且进食粪便的频率越高,其患病程度就越严重。 由于该病尚不具有统一的诊断标准[12],目前也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因此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进行干预。
三、如何减少狗狗的食粪行为? 对于许多铲屎官来说,自己的爱犬偶尔吃一点便便也无伤大雅吧?但如果是经常性的食粪的话,就要多加注意咯~~毕竟狗狗食粪不仅容易感染痢疾等疾病,还可能影响它的肠胃健康哦~ 所以,铲屎官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自己的爱犬改掉这一坏习惯呀!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降低狗狗的食粪次数,从而减少甚至避免食粪行为的再次发生呢? 接下来小萌就给大家带来几个实用的建议~ — — — — — — — — — — 首先,我们可以为狗狗建立一个安静整洁的如厕区,然后教他学会在固定区域上厕所。此外还可准备专用尿垫来帮助狗狗区分大小便的场所;
第二,我们还可以尝试增加狗狗日常饮食中的含硫成分浓度。当然,这里不是说直接往狗粮里加硫化钠哟,而是可以试着增加些豆制品、蛋类等易被消化的食物,让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产物能代替肠道内的代谢废物,减少狗狗对粪便的摄取量。
最后,铲屎官们也要定期清理狗狗的排泄物哦~最好每天都能带它出门排泄一次。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排泄物堆积产生异味,更有利于保持狗狗身体健康哟 ~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哟~
参考文献: [1]Bekoff M, Jefferson T, Baker L. Why do dogs eat human fece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04: 57(4): 359–364[期刊论文] [2]Tortora PJ. Animal faeces as a food source in domestic dog (Canis familiaris): a review of its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pplied Etholog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