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粮几周能吃?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视剧,张卫健主演的《西游记》。 记得剧中唐僧每次吃斋饭之前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必须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才肯吃饭。这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于是我又想起了《大航海时代 OL 》中,西欧船队来亚洲贩卖黑奴时对当地人的歧视和野蛮行径。他们吃不上白人的食物(因为白人觉得这些食材不干净)所以只能啃黑人吃的食物,以至于吃前还要念“阿门!感谢上帝赐给我们食物!”,显得非常虔诚。 这种种情节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的中国本土宗教,比基督教要早近千年;而西方的奴隶贸易更是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体系,却因为“吃”这件事联系到了一起。 仔细想想,“吃”这个动作本身其实非常朴素、非常自然——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必须摄入能量,而能直接提供大量能量的营养素只有三大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
为了获得这三大类物质,人类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养成了“吃”的习惯。不过人作为智慧动物,显然不会像动物那样单纯“吃不明白”。人类往往会通过味觉感受器刺激口腔上腭的味蕾感知味道,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素开始掺和进来——不同地域的人会因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渊源等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偏好。例如我国南北方人就爱吃甜的还是咸的食物就能分出个大致南方人和北方人。
而作为智力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除了嘴里的味觉感受器和大脑中的味觉分析处理器之外,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猿类的特殊器官就是能够思考和学习的神经功能。人在获取信息的阶段就既受制于生物学因素(基因和激素)又受到来自于后天的教育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口感偏好。 所以,当欧洲人第一次吃到香蕉时会觉得这种长得像月亮的水果又香又甜,而非洲人则认为香蕉吃起来又黏又苦;当美洲印第安人初次见到土豆时会被这种土里长出来的石头吓到,以为这是神灵降下的惩罚,而英国人却会把这种外形像圆球的作物做成美味佳肴。
同样,当小猫刚接到一个新家,主人会花时间去研究怎样让小猫喜欢上自己准备的食物。而当小猫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后,又会因为长期只吃猫粮而不习惯主人为它准备的鱼肉、排骨等等。 因为小猫咪吃不下那么多样新鲜的食物,主人就会主动降低投喂频率以免小猫消化不良。如此反复,直到小猫习惯了新家的食物后,这一切就又回归自然了。